揚凱教你看買房必知的公設比

『公設比』是很多民眾買房時最關注的數據,尤其是買預售屋或是新大樓,公設比是一個影響很大的東西,但你們真的清楚公設比是什麼嗎?公設包含哪些?公設比怎麼算?今天,住宅議員高揚凱就要來帶鄉親們搞懂這些跟公設有關的問題~

🏠公設比是什麼?

公設比意思是,房屋所有權狀面積中,公共設施所占的比例。

🏠公共設施有哪些?


公共設施又分成大公設跟小公設,分類如下:



大公設:是指由社區、大樓內的所有住戶共同使用、共同持有及坪數共同分攤。如:門廳、走廊/道、樓梯間、通道、車道。

小公設:由某些特定住戶使用、持有及坪數分攤,如各樓層的通道、樓梯間。

💯公設比怎麼算?


持有公設坪數 ÷ 權狀坪數(主建物+附屬建物+公設)x 100% = 公設比

🏘公設比為什麼越來越高?



1⃣法規影響:

2005年7月時《建築技術規則》修正規定,8層樓以上的建築物必須多設置一座逃生梯、12樓以上就必須具備救災中心與防火措施。因此這個時間點以後所新建的大樓,公設比都會比過去的建築物多3%到5%。


2⃣雨遮不計坪不計價拉升公設比

雨遮是指自窗戶或開口兩側外緣向外起算50公分範圍內的構造物,過去原是可登記的附屬建物之一,自2018年法規修正為不計坪之後導致公設比被拉升。

3⃣小宅成主流商品導致單層戶數增加

房價居高不下,加上人口結構轉變,單身族、頂客族、小家庭為大宗的現象,讓住宅型態逐漸改變,小坪數商品一時在市場上成為主流,當然,也進而影響單一樓層戶數增加,梯廳空間加大,造成公設比變高。

🏘公設比多少才合理?

現階段法規上對於社區大樓的公設比並沒有明確規範,因此建議公設比只是參考,還是要看自己的實際需求跟詢問清楚唷!

❓常見的公設比迷思&糾紛

很多人會認為公設比越低越好,但事實上低公設比的建案有可能是建商捨棄一些非必要性的設施,例如縮減大廳、電梯的空間讓整體公設比看起來較低,所以低公設比不代表實際使用面積更大,民眾購屋前最好了解清楚。

👊最常發生糾紛或誤解的公設類型:

1. 社區中的中庭花園:大部分為法定空地,「不應」列入公設面積。

2. 地下室停車場:停車空間可分為「車位及車道」,有些建商會刻意壓低車位登記面積導致車道面積變大,而變大的車道面積則轉嫁到所有住戶的公設中造成「單價較低」的假象。

3. 住商混和大樓公設比較高:一般住商大樓因有公廁或茶水間等公共空間,因此公設比的確相對較高。

#公設比#住宅議員#高揚凱#大安區#文山區

台北市議員參選人 高揚凱 第六選區(大安、文山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